规划年会速递 | “双循环”发展模式与城乡空间的优化

 

2021年9月29日上午,由北大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承办了“双循环与城乡空间”的线上讲座论坛,邀请了经济地理、城乡规划等方面专家进行交流研讨。

 

 

我国城乡经过几十年高速发展,在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的同时,大量城市存在产业低端、主导产业雷同、彼此竞争激烈、难以留住人才等问题,同时面临环境、交通等方面的城市病;农村地区面临村庄空心化、城市反哺不当等问题。双循环的新发展目标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秉持新的理念、落实新的方法,特别是要把握国民经济效率与安全的关系,弥合巨大的产能与消费能力不足之间的鸿沟,将外循环与内循环有机结合起来。落实在城乡空间的规划建设中,则对于如何更好的构建“两新一重”的空间路径、塑造以人为中心和倡导生态文明的空间秩序、实施资源精准投放和政策精准调控的精细化治理等内容提出更高的要求。

 

作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的平行分论坛“双循环与城乡空间优化”的承办方北大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邀请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教授级高工石楠;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张勤;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和经济学院双聘教授赵燕菁;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区域战略规划所所长、副总工程师朱直君;北大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王昊;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市第13届政协委员贺灿飞等专家参与。论坛由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党委副书记、北大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陈耀华主持。

 

石楠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教授级高工

 

石楠秘书长开宗明义,表示双循环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政策概念,是一种战略的选择,而且有它自己的内在机制。其背景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发展的重心已经越来越多倾向于沿海地区,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格局,南北的梯度也进一步拉大。

 

在计划经济时代或者是改革开放初期,规划界形成了很多的理论成果、研究成果。石楠秘书长呼吁,在今天双循环的大背景之下,学界需要有更多的学术研究,产出更多的研究成果。要认真分析国家的需求、城市的需求,包括每个市民的需求。积极探讨包括社区营造、城市更新在内的与双循环政策关系非常密切的学术话题。

 

张勤

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

 

张勤局长指出,双循环应该成为一种常态,这种变化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的运营、空间布局的优化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是值得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一个问题。她从三个方面具体展开这一论点。

 

首先,张勤局长认为,从企业的视角来看,双循环的动力来自于面向市场竞争的创新。在内循环的发展基础上,对外循环进行进一步提升,通过促进消费,激励产品创新,提升产品的市场占有力,形成生产的良性循环。 

 

第二点,张勤局长认为双循环将触发中心的重构。因此在双循环时代,围绕中心重构应该做两件事:第一,要重视区域城镇体系的构建;第二,要重视提升中心城市的功能,特别重视全球中心城市功能的培育。

    

第三是在双循环过程中,中心城市如何把握机遇、做好担当的问题。张勤局长认为应秉持4个原则:一是关注新的发展理念;二是关注构建新的发展格局;三是注重绿色发展;四是促进全面的社会发展和进步,实现高质量和共同富裕。张勤以杭州市的发展为例,谈了城市当前面临的5大挑战,并对如何破 题进行进一步的阐述。

 

最后,张勤局长总结指出,杭州要通过提升自己的中心城市地位,增强辐射和带动能力,建设一个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双循环作为一个新的形势,会给杭州带来非常新的发展机遇,城市必须克服自己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特别是要克服路径依赖、创新体制和机制,实现更好、有序的发展。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和经济学院双聘教授

   

赵燕菁教授认为,中国经济无法实现内循环真正的原因是缺少支撑内循环的货币。为论证这一点,赵燕菁教授回顾了凯恩斯货币理论,并对我国从秦汉到现在的历史发展进程进行全面回顾,认为中国在历史上的不发达主要归因于中国的货币长期以来没有满足发展的需要。他进一步将中美两国作为过去几十年国际经济大循环的主角,分析了两国之间的贸易博弈和变化过程,论证了传统的外循环无法维系的原因所在,指出中国要想实现内循环,必须要生成足够多的货币,应该像宋朝一样,而不像明朝一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内循环,像美国一样变成全球化的主场。赵燕菁教授继续解释了单循环走向双循环的方法。中国这种大国发展到一定体量之后,必须要内生货币。中国必须要自己成为自己的货币创造者,而不能靠把别人的财富转移到自己国家来生成货币。

 

最后,赵燕菁教授指出了双循环和城市之间的关系,认为城市创造的资产信用来源也是生成货币主要的源泉。他特别强调,“十四五”期间一定要把住房变成产生信用的一个部分。中国下一步应该尽快解决大规模提供保障房的问题,应该做到新加坡的水平,这样中国才能够在新的竞争中获胜。  

 

朱直君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区域战略规划所所长、副总工程师

   

朱直君所长以成都市的探索和实践为例进行了分享,他表示成渝地区未来的发展一定要进一步将自身放到世界城市体系和国家战略全局中进行,加快拓展国内循环,加快建设国际循环的门户枢纽,共同构建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和参与国际高水平竞争的空间体系和功能组合。在发展方略上朱直君所长提出3点思路。 

  

一是依托通道优势的辐射带动效应,让主导产业在成都新一轮的国土空间规划中予以落实,吸引两头在外国际贸易以及现代物流企业,以及加速落地项目在开发区内的集聚。同时,也应该考虑向南与东盟的持续深 化关系。

 

二是不断重塑产业格局,大力促进内循环。以产业空间功能区的组织形式来加快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构建5+5+1的现代产业格局体系,以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布局,更加深入地参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提升产业竞争力、产业基础能力。构建涉及电子信息、医疗、健康、数字经济、碳中和等12个产业生态圈。

 

三是积极的转变城市发展的逻辑,强化内生发展的动力。首先要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体现公园化环境的生态美学和城市空间的有机融合,以优良的生态环境吸引人口集聚;其次实现从空间建造向场景营造转变,从使用者的角度积极建设多样的场所,策划多种的活动,增强空间归属感,将人才留下来。在宜居城市建设方面,成都将注重生态圈、生活圈、生产圈三圈融合的布局理念。

 

王昊

北大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

 

王昊认为双循环与规划存在紧密联系,国家希望通过新基建和新型城镇化弥合我国的过量产能和需求不足的矛盾。

 

以城市轨道建设为例,王昊认为由于轨道建设运营以及城市建设与运营分属于不同部门,轨道工程建设部门没有长期经营的权限与思路,因此轨道的规划建设和城市的规划建设不同步、不同期,新基建带动社会需求的效果不足,有可能加剧债务压力而不是内循环的潜力。

 

针对上述问题,王昊以多个城市的实践为例探讨破题之法。在成都,轨道公司不仅建设和运营轨道,也参与城市结构的重构与轨道社区的建设,将城市新中心和最有吸引力的环境放在轨道周边。在石家庄,规划师提出结合轨道在城市外围建立新城的中心组团,将城市外围区位不好的地区变成新的城市增长极。在天津,世行GEF研究团队针对天津轨道客流量低的现状,发展了以廊道为单元,测算全生命周期轨道建设运营与城市开发运营相结合的投资效益评估模式,希望为轨道项目的立项从可持续经营角度提供支撑。

 

王昊认为,未来要有一个经营的思路来推进新基建,但是要落实新基建的经营思路,需要对我国城市以招拍挂为核心的土地利用制度进行创新。否则目前轨道周边开发都集中在车辆段,且长期处于以非正式擦边球的方式来落实项目,难以担当为双循环提供新型城镇化动力的历史使命。

 

同时,她结合深圳城中村更新和怀来官厅水库项目中遇到的问题,提出需要系统梳理和反思我国城乡二元的土地利用制度,将清晰的产权赋予相对弱势的群体,以制度创新为城中村综合整治和城乡统筹发展打开新局面,为内循环提供消费需求和增长动力。

 

贺灿飞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第13届政协委员

 

作为国内研究经济地理方面的专家,贺灿飞教授以构建多层嵌套价值链体系为重点,从如何应对双循环大背景、国内产业布局、产业空间如何规划等方面谈了自己的观点。

 

双循环既要参与全球的价值链,也要主导地区价值链。未来很可能要以内循环为主体,所以要强化建设国家层面的价值链即国家价值链;而价值链的尺度不一定是国家层面,还包括一个区域或依托城市群或者更小的尺度。最终形成“国家-区域-城市群”等多层嵌套的价值链体系,统筹全国的产业布局。建国家价值链需要国家内部的产业有序合理的分工,避免地方保护主义和贸易壁垒。

 

双循环的根本要求是提高供给体系的创新力和关联性,解决各类“卡脖子”问题和瓶颈问题,从而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利用好中国大的市场效应和集聚效应。

 

从空间上看,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成渝四大城市群是未来非常重要的节点,它们是创新利益综合体,是国家先进制造中心,国家现代服务业中心,也是各种价值链的高端服务环节,包括全球价值链、国家价值链和区域价值链等,辐射范围可以是全球。中国的各产业和各地方参与全球价值链差异还是很明显,整体呈现从沿海到内陆的递减过程。其他区域性城市群可以针对特定市场、特定价值链,如东南亚、东亚、中亚等去培育地区价值链。根据城市不同等级与分工,布局现代服务业中心,制造业中心,创新中心等,以支撑多层嵌套的,全球、国家、地方、区域的价值链体系。

 

陈耀华

北大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论坛最后,主持人陈耀华感谢了专家和线上听众的支持,总结了六位专家的发言和本次分论坛的特色。本次会议内容既有城市规划学会对双循环等新背景下规划行业何去何从的建议和期待,也有双循环下货币及土地政策、经济产业路径、城市建设及城市更新、城市职能与发展变化等方面的探讨,抛砖引玉之余也提出了包含理论到实践的诸多问题。在新的国家发展大背景和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这些问题的答案还需要科学的精神去探索,希望各位同行、学者和关心行业发展的朋友尤其年轻一代能继续研究。最后想与大家分享的是,北京大学的城乡规划学科建设与实践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1955年地质地理系的经济地理专业,在老一辈教员带领下对我国城市规划的研究、实践和教育发挥了关键而积极的作用。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成立于1993年,并于当年取得了原建设部授予的全国首批城市规划设计甲级资质,也是全国理科高校中第一家获得甲级规划资质的机构。北京大学非常重视国家与规划行业的发展变化,因此在去年通过改制成立了全资控股的北大规划院,以便更好发挥行业智库、学科平台的作用;整合相关资源,服务各位专家、同行、朋友;期待各位与北京大学、北大规划院多研讨、多交流。

 

声明:以上观点根据专家发言综合整理,个别内容未经专家本人审核,仅供同行学术交流

创建时间:2021-09-30
首页    我院快讯    规划年会速递 | “双循环”发展模式与城乡空间的优化